饮食故事几则
饮食小故事有些反映了中国人崇尚高贵的品德与情操:如伯夷、叔齐的"义不食周粟",采薇于首阳山;"孔融让梨"显爱心......
有些典故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观点:如"张翰千里思卢鲈",家乡的美味远远胜过勾心斗角的仕宦生活,将中国老庄崇尚自由的人生观表现无馀。
尚有许多表现政治的,如“伊尹以味说商汤”;表现烹饪水平的如"厨娘运斤成风",这些都直接或间接表现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饮食生活。
日食万钱
何曾,西晋人,好学博闻。三国魏时,曾叁预司马懿争权。西晋初年,他因有功而任丞相,为晋朝重臣。
何曾尚奢豪,求华侈。其厨房所制作的馔肴,胜过王侯帝戚之家。晋帝每次举办宫廷盛宴,何曾都不食用太官烹制的馔肴,认为它们不如自己家制的味美,无法下咽。晋帝亦不恼怒,反而特许他自带家厨烹制的菜肴。
何曾特别讲究馔肴的味道,不惜花众多的金钱与精力,孜孜以求美食。他每天用于饮食的钱财超过万金,即便如此,仍然感到味道不佳,说无下箸处。
何曾虽喜好饮食,但苛求美味,以至极度奢侈,是不可取的。在当时就有人弹劾其侈奢无度,只因晋帝以为他是重臣而未问。后世则亦以他为奢侈的典型,加以批评。
举案齐眉--当今少年夫妻的榜样
梁鸿少时偶然烧了别人的财物,就以所有的猪来赔偿。那人嫌少,他又以身作抵,朝夕为之干活。邻居们责备这受灾之人不该如此苛刻,受灾之人便又把猪都还给了他,梁鸿没有接受,独自回家去了。
人们仰慕梁鸿的品格高尚,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,他都拒绝了。同县孟氏之女孟光,深知他的心意,表示愿与他一起躬耕织布。梁鸿得知后,便娶孟光为妻,以耕织为业,闲暇时吟咏诗书,弹琴自娱。
后来,他们为了避祸,投靠了皋伯通,住在他家的廊庑之下。为了生活,梁鸿每日要为皋伯通春米,春米归来,孟光也立即把饭菜做好,用碗盛着放在托盘上,然后恭敬地低着头,走到梁鸿面前,将托盘举高至额眉处,请梁鸿用餐。
一天,这情景被皋伯通看见了,心想:"一个做工的佣人能够使妻子如此尊敬,一定不是平凡之人。"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,皋伯通确信自己的判断,便腾出一间房子请梁鸿夫未婚妻居住,并结为至友。
孟光举案齐眉的贤惠之举,成为一段佳话,还被编为戏曲《举案齐眉》,赞叹夫妻间相敬有礼。
孔子饮食
孔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哲学家。他对饮食也有自己的独特主张,这些主张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。
孔子强调"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",即在做饭时,要将谷米择拣得精一些,用牛、羊、鱼等腥味重的原料制脍时,要尽量切得薄而细小些。他要求饮食精细和精益求精,不断提高烹饪技术水平。
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,他提出了"八不食"的饮食主张。从饮食卫生、人体健康和烹饪技术要求来看,他的主张多数是正确的,只是他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脯,因未必清洁而不吃,则未免过分小心了。
孔子还有一些饮食主张,如"唯酒无量,不及乱",饮酒虽然不必限制数量,但要适度。另外,还有"食不语,寝不言","席不正不坐"等,讲究吃有吃相,坐有坐相,一切须合礼仪。
孔子的这些饮食思想,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。孔子的后裔尊崇其思想与主张,在饮食烹饪上自成体系,形成了制作精美、注重营养、风味独特的菜肴,被称为"孔府菜"。
腊八粥的传说
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,经六年苦行,于腊月八日,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。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,于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。"腊八"就成了"佛祖成道纪念日"。"腊八"是佛教的盛大节日。
以前各地佛寺作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,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,用香谷、果实等煮粥供佛,称"腊八粥"。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,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。
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,沿街化缘,将收集来的米、栗、枣、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。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,所以穷人把它叫做"佛粥"。
至今我国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。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,既可口有营养,又能增福增寿。
小小竹筷指点江山
张良,汉初大臣,遇刘邦而为谋臣。消灭秦朝后,便开始与楚王项羽争夺天下。项羽出兵将刘邦困于荥阳,形势危急。
刘邦被大兵围困,便秋季养生
请郦食其商讨对策。郦食其劝他立六国之后,称霸天下,这样项羽也得俯首称臣。刘邦觉得很有道理。
商讨完大事后,刘邦命人端上酒菜,与郦食其饱餐。这时,张良前来求见,刘邦一边吃,一边高兴地把计划告诉了他。张听后惊说麻辣豆腐
:"陛下的大事完了。"
刘邦奇怪地问:"为什么?"张良说:"请把筷子借给我,让我给陛下分析一下当前的形势。"接着,张良便从刘邦手中接豆腐过筷子,边比划边分析了原因。最后又说:"陛下如果真用了郦食其的计谋,则大事完矣。"
刘邦目瞪口呆,恍然大悟:"这小子!差点坏了我的大事!"郦食其羞惭离去。